家庭教育
联系我们CONTACT US
0532-86105366more
家庭教育
让爱伴你成长
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 家庭教育 > 正文
@家长,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,你知道如何“接”住吗? | 精选
作者: 来源: 时间:2023-12-09 点击次数:
图片

01


孩子让你感受好,无须接纳。


他听话懂事学习好、勤奋刻苦有礼貌,那你还接纳什么,你应该高兴,因为你的期待他都满足了,所以,接纳的前提是:孩子没有满足你的期待。


比如:你让他写作业,他却在玩游戏;你希望他懂礼貌,他却冲你吼叫;你希望他开心快乐,他却闷闷不乐;你希望他温和善良,他却乱发脾气、不停抱怨、摔东西;你希望他冰雪聪明,他却又笨又蠢……


只有当孩子与你的期待不符甚至相反的时候,才需要“接纳”,接纳的内涵是“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”“接纳孩子的不好”。



02


“接纳”有三重境界:允许、认可、看见。


允许就是愿意孩子表达负面情绪,很多父母没有这个能力,当孩子表达任何不开心,父母往往采取以下3种态度,无论有心还是无意。


第一种:安慰与讲道理。


“别难过了,一切都会好起来的”“别和他一般见识”“多往好处想,别往心里去”“你应该这么这么这么想”……


也许你认为这些话很有道理,但这类安慰就是在告诉孩子“你的事我不管”“你要自己承担”“我不愿看见你的难过”。


敏感的孩子还会感到“被指责”与“羞耻”。


上面这些安慰词都带有某种责备,好像说“你不应该难过、不应该在意、不应该往心里去”,孩子会认为自己“表达了不该表达的东西”,从而对表达羞耻。


想一想,每次你安慰了别人以后,是不是很轻松呀?


好像你做了该做的事,尽了应尽的义务,然后就没责任了,就轻松了,而对方是否真能做到“不往心里去”谁知道呢。


有时还会为对方继续悲伤而生气,“这人怎么那么不开窍呀,咋劝都没用!”


这类安慰在本质上是一种逃避,你在用劝慰的方式让自己逃开他的难过给你带来的“麻烦”。


有时安慰的确管点用,那是由于你的在场,并非安慰本身。


第二种:自责与自我暴露。


还有的父母会说,“都怪我不好”“我真糊涂”“我们也尽力了”“我也不容易”“我那时比你可惨多了”“不缺吃不缺喝你知足吧”……


这比安慰更可怕,你的自责会让孩子内疚,让他觉得连累了父母,他们除应对自己的糟糕还要去缓解你的无能、无力感。


这种双重压力会让孩子崩溃,外在表现要么更抓狂、失控,要么立马闭嘴独自舔舐伤口。


第三种:制止与争吵。


“别说了!烦死了!”“闭嘴,滚!”“有完没完!我忍你好久了!”“要闹出去闹,要哭滚出去哭!”“别上学了看你学得这熊样!”……


毋容置疑,这做法不需要几次,保证孩子今后绝不会如此,他会欺骗你、隐瞒你。


这类父母视孩子为敌人,充满怨恨和报复,借孩子情绪来泄愤。


其实,真正的“允许”很简单:你在场,让他说、让他闹、让他哭,你唯一能做的只有“听”。


别觉得这很简单,相反,这相当难。




03

第二重、第三重境界是“认可”与“看见”。


你要先看见,才能做到认可,甚至要先看见,才能做到允许。“看见”负面情绪背后的动力就是:期待亲密。


请问,你会冲谁发火?


答案很简单,与你无关之人不会让你有情绪。能让你发火的对象,都是你认为安全的、亲密的,准确说是“让你恨铁不成钢的人”,尽管他一再令你失望,但你却离不开他,还是有期待,希望他能认可你、亲近你、重视你。


所以无论孩子多么“作”,都是因为他在想办法让你去“爱他”,一个从来不在你面前作的孩子是彻底绝望了。


还能在你面前表现不好,证明他是勇敢的,而不是唯唯诺诺。


一旦你清晰了这个动力,就会进入反思,会思索孩子究竟在表达什么,会思索过去一切家庭关系,会思索孩子以及自己生命历程——思索中,某些事件与感受也开始浮出水面。


于是,你开始愧疚,开始补偿,开始理解自己,并开始心疼孩子。


那么,认可也就不是问题,你会认可孩子情绪的表达、认可这份勇气、认可他的无奈、他的期待,并为孩子还能对你而不对别人表达心存感激——这个过程,才是真实的接纳。


04

做到真实接纳十分艰难。

第一,你要自我接纳。


不能自我接纳就无法接纳他人。


越理解自己的伤痛,就越不容易投给孩子,就不会把包容变成纵容,就不会矫枉过正,譬如:


被严重控制是你的伤,很可能会给孩子过度放纵的自由;


没钱读书是你的伤,很可能把赌注全押在孩子学业上;


没人疼没人爱是你的伤,很可能就会溺爱孩子。


过去可以补偿,但前提是对自己的过去有个清晰认识。


第二,你的负面情绪要有去处。


无论什么办法,不管工作还是运动,不管进行心理咨询还是上一些课程,不管知己还是闺蜜,你一定要找到接纳自己负面情绪的他人或场域。


你的攻击、压抑、愤怒在这里都可以或部分可以被接住、被容纳、被理解。被接纳越多,就越有经验接纳孩子,这是良性循环。


否则就是恶性循环,孩子表达攻击,而你的攻击还无处发泄,干柴烈火一点就爆,哪还谈什么接纳。


第三,允许自己接不住孩子。


孩子只能陪你一程,他有他的使命,你有你的,你们交织又分离是必然,也是自然。


交织的岁月里,没有任何父母可以一直接纳,恰恰是这种“不够好”给了关系一个间隙,孩子才有机会自我发展。


这并不矛盾,因为不够好和伤害完全是两个维度,所以最好的建议不是让你无条件接纳,而是有条件接纳,类似某种“需求互换”。


你希望孩子考重点学校、希望孩子勤俭节约懂礼貌、希望孩子学钢琴美术架子鼓……你就要清晰这些是你的需要,要明确告诉孩子。


比如这样说:“妈妈希望你学钢琴,因为你学了我就开心,你愿意满足我吗?”而不是说“让你学钢琴是为你好,让你出人头地有才华”。


此刻,孩子学会了3点:第一,我的需要可以像妈妈那样直接表达;第二,我也是有能力满足别人的,无论他多么权威;第三,我与妈妈是平等的。


需求互换就是人格的对等,也是接纳的本质,同时要承受一个风险:孩子可能不会满足你,如同你不会满足他。

上一页: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?这四个策略一定要掌握|精选 下一页:父母这些行为,正在培养一个自卑的孩子|伴读
青岛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 版权所有 电话:0532-86105366 邮件:info@sina.com
地址:青岛市黄岛区钱塘江路369号 266555 鲁ICP备15042647号-2